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太武新村 變身戰史館與藝術村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
文/張頤 圖/張頤、桃園市文化局

 「八二三砲戰」寫下國、共戰役一頁光輝史,當年遺落在金門的砲彈,經軍方變賣,在桃園大溪打造二十五棟,共計一百戶眷舍,安置曾參與過八二三砲戰的陸軍將、校級高階軍眷,並取金門地標—「太武山」之名,將眷村命名為「太武新村」。如今一晃半世紀,住戶遷離、部分眷舍拆除,桃園市文化局近年修復遺留眷舍,保存紅磚、蘋果綠窗櫺等建築風格,以「修舊如舊」為目標,讓「太武新村」再現風華。

美式建築風格
來到桃園市大溪區慈光街,在路口即可見「太武新村」的雕刻牌面,最多曾有二十五棟房舍的「太武新村」經拆除,迄今僅保留慈光街與慈光一街一隅的七棟房舍。房舍廢棄多年,久無人居,近年桃園市政府辦理眷村文化節,外界才得以一窺究竟,探訪臺灣少見的美式高級軍官眷舍。
 
「太武新村」建於民國五十三年,二十五棟,包含九十九戶住戶、一戶自治會辦公室。眷舍採紅磚、鋼筋水泥砌造,為四拼二層樓房舍,眷舍寬敞、樹蔭茂密,居住環境品質良好。後因民國九十四年推動眷村改建緣故,住戶遷至大溪僑愛、八德陸光四村等地,眷舍相繼拆除,迄今保留七棟、二十八戶,並經地方爭取,民國九十八年指定為歷史建築,保存珍貴文史記憶。
 
「太武新村」房舍配給上校級以上軍官居住,每戶皆有獨立衛浴、抽水馬桶、水塔等現代化設備,通風採光極佳,是五○年代美式獨門獨戶眷舍格局,屬大坪數的高級眷舍。兩層樓房舍,屋內格局方正,屋外庭院廣大,不少住戶種樹、種花、挖池塘養魚。雖然眷村廢棄多年,但置身房舍庭園之中,周圍老樹成蔭、綠影婆娑,能想見當年軍官生活在眷村中的愜意舒適。
 
鄰里密不可分
「太武新村與周邊住戶有密不可分的情感。」桃園市議員李柏坊從小就住在太武新村旁,家裡開雜貨店的他,與眷戶互動頻繁。他回憶過往說,住在太武新村以高階軍官為主,有一定生活水準,周邊住戶多數生活清苦,務農維生,固定賣菜給眷村;不僅如此,身上穿的衣物是眷村孩子穿過的,父親也幫眷戶挑過糞坑,發展出一種脣齒相依的生活模式。
 
李柏坊也提到,太武新村住戶都是上校級以上並參與過八二三砲戰的高階軍官,為國奉獻,表現優異。由於入住後仍多留在部隊,因此妻子扮演重要的操持家務角色,帶大兒女成長。不少軍官後代成就傑出,如:住在三號的趙寒友即是老蔣侍從官,兒子還是八二三砲戰重要指揮官。
 
雖然眷村住戶已遷離,但對地方而言,太武新村仍是重要的眷村印記,無可抹滅,尤其「太武新村」之美式獨門獨戶建築風格,與一般將「竹籬笆」與眷村畫上等號的建築風格大不相同,有其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
 
注入創客精神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將太武新村納為「桃園眷村鐵三角」之一,並於民國一○六年啟動修復計畫。修復計畫分二期進行,第一期整修水、電管線,於一○八年年中進入驗收階段,九月展開第二期工程,整修外部景觀。桃園市政府也計畫未來將「太武新村」內部設計為現代化展場,用來舉辦各種活動;同時發展「八二三砲戰紀念館」,保存歷史影像及資料,並透過創客、藝術家駐村、特色商店與複合式餐飲進駐,以及埔頂營區進行空間改造計畫,讓太武新村重現風貌,預計一○九年中、下旬對外開放。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勾勒太武新村未來的活化願景,首先要替老舊眷村注入嶄新的創客精神。規畫於南側鄰中央綠廊各戶一至二樓及北側鄰慈安路各戶二樓設創客工作室,邀不同專長的Maker社群(設計論壇)進駐,延續眷村聚合與手作精神,激盪不同創意、文化與體驗探索可能。
 
太武新村中央綠廊綠意參天,兩側眷舍在綠樹映襯下,顯得幽靜,很適合創作者進駐。南側鄰中央綠廊各戶一至二樓也將打造供藝術家進駐、或可供Maker社群共同分享的空間。
 
至於太武新村三十一號,是最貼近太武新村始建風貌與格局之處,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將其設定為「八二三砲戰紀念館」或「太武新村故事館」,將透過歷史、文物、情境布置等方式,呈現太武新村興建以來的居住風貌,也將呈現與太武新村關係密切的八二三砲戰文史資料。
 
為了因應鄰近的埔頂營區正展開多元活化方案,桃園市政府未來也有設置埔頂轉運站、興建社會住宅等計畫,相關餐飲、購物等機能需求提升,「太武新村」也將營造特殊懷舊的空間氛圍,引入獨特的特色產品、獨立書店、文創商店、小農食材等,具地區特性的商店,以當地活化發展,初步設定以北側鄰慈安路各戶一至二樓空間,可供各式特色商店與Maker混合設置。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也初步規畫基地北側慈安街旁各戶一樓經營餐飲空間,原則不使用明火,如咖啡廳、輕食餐廳、冰品店或在一至二樓設置複合式餐飲空間。未來待轉運站正式運作後,特色商店與特色餐飲等機能需求提高,或可延伸至太武新村南側各幢建築。
(點閱次數:1153)